麥希真牧師 

經文:希伯來書1214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當我們讀希伯來書十二章十四節的時候,通常留意的是下半段:「要追求聖潔,非聖潔不能見主」。恐怕我們對這下半段經文的瞭解並不完全。何謂「聖潔」?通常我們講追求聖潔,就是不犯罪,個人不犯罪,教會不犯罪。但這僅是一半的意義。另一半是追求卓越,一直到完全,成聖的地步。求主憐憫我們,聖潔不但是不犯罪,也追求卓越到完全成聖的地步。除此之外還要加上「要追求和睦」。

如何追求和睦,又追求聖潔呢?使徒行傳十五章中,保羅追求聖潔,巴拿巴追求聖潔,但是可惜的是,他們剛出道,還是一群年輕傳道。卅六-四十一節這段經文提及兩人分開,可能對傳福音、普世差傳有益處,不過,教會分裂總不是好事。兩位偉大的傳道人保羅、巴拿巴,因為追求聖潔,追求卓越,要把教會的福音工作做到最好。巴拿巴以為年輕的馬可有極好的背景,包括母親是馬利亞,家中聚集多人禱告,就連主耶穌最後的晚餐也是在他家中舉行。但是,對保羅而言,馬可之後與保羅、西拉前往旁非利亞的別加後又逃跑,這是第二次的逃亡。他不是跑回安提阿差會的總部報告,而是從旁非利亞的別加跑回耶穌撒冷,拉著媽媽的裙子。所以保羅才說不能將神的工作交給這樣的人。巴拿巴以為任何人都會犯錯,甚至是保羅、巴拿巴自己也會犯錯,所以應當給他第二次機會,而保羅卻認為神的工作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可能。

保羅與巴拿巴兩人都追求聖潔,但都忽略了和睦。結果兩人彼此爭論後分道揚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這樣的結果不好。我相信,若是他們再工作多幾年,結果一定不一樣。他們可能會想出其他的方法,又聖潔又和睦,不至於爭論而分開。

親愛的同學,我們能在華神受教育,非常好。我知道你們有極大的心志,就如保羅、巴拿巴追求聖潔。但是,這兩位剛出道不久的年輕同工,努力追求聖潔卻忽略了和睦。羅馬書十二章十八節記載:「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你們若唸過釋經學,這是什麼意思?假如能夠和睦就和睦,不能和睦就辱罵、拳頭相向,是這個意思嗎?恐怕那是你的心態!你還沒有畢業,準備去教會服事,已經存著戰鬥性的心態。羅馬書十二章乃是說無論如何,都要和睦。能夠和睦就和睦,不能和睦也要和睦。哥林多後書十三章十一節也說:「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在此,有五樣事情看似不同,毫無關連,其實都是一樣,就是彼此和睦。末了的話,多半是重要的,也是語重心長的,不容易成功,卻必須留心的話。這五樣事情都為達成一個目標-彼此和睦。喜樂的人容易和睦,苦毒的人不易和睦。各位同學,你是否常常說話一針見血,扎的別人跳起來,你卻暗暗自喜,這是苦毒的人。刺得人愈痛,你就愈有快感。你是這樣的人嗎?求主幫助我們,學作一個喜樂的人。

     十九世紀,講究傳統;廿世紀是理性時代。但廿一世紀,不靠傳統,也不靠理性,廿一世紀乃是感性時代。如何帶領教會能歡歡喜喜作工,這是首要之務。喜樂的牧師才能歡歡喜喜的傳道,所謂的喜樂不是神經質,沒有理由的大笑,像精神病一樣。歡歡喜喜的就能與眾人和睦,帶領教會。廿一世紀的牧師要帶領教會不是靠傳統,也非理性,乃是靠感性的魅力。如此,就能帶領教會。作完全人,並非要求別人完全。常常要求別人完全的人,永遠沒有和睦。只要求自己更完全,要常常這樣俯問於心,自己追求完全,如此便能和睦。

     要受安慰。我們都會犯錯,作錯事情,就要認罪。上帝赦免我,我也赦免自己,這個人就受安慰。這些蒙神赦免,也肯赦免自己的人,他受安慰,就能安慰別人。對人要求沒有過份,他就能與眾人彼此和睦。

     要同心合意。不是要你同我的心,你合我的意。這樣不是和睦。所謂的和睦,乃是我如何與你同心,如何合你的意。偷偷告訴你們一件祕密。我與麥師母在青年團契一起長大,我是個有異象、計劃、蒙神帶領的人,但這麼多年下來,卻從未被選為團契主席。反觀麥師母平時不太講話,卻常常被選為團契主席。我感到非常訝異,像我這樣偉大的人,大家卻不選我,她看來文靜,卻當了主席。過了許多年,我才瞭解一個偉大的領袖,不是很多計劃,意見,而是安靜的聆聽別人話語的人。特別是我擔任新加坡神學院院長一職十七年,學院有卅位老師,其中廿二位博士,八位資深老師,當我面對這群偉大的人物,按我本性,我想這樣做,當我提出許多計劃,前途的時候,這些博士們輕輕問我一兩個問題,我就答不出來。因為他們不僅偉大、有學問、經驗豐富,為主的緣故,寧願放棄美國黃金滿地的機會,來到新加坡神學院,接受很少的薪水。他們愛主,是神僕人、使女。當我被問了幾個問題,而啞口無言的時候,我就學會了。我就告訴他們,神學院需要你們說學院應當如何。當他們提出意見而爭論不休,最後到疲憊的時候,我就說也許張博士、李博士、吳博士三個人的意見加起來最好,他們就說「阿們」,就通過了。我好多年才明白這道理。好的領袖要能傾聽別人的話。聽完大家的意見之後,統合起來,大家就歡歡喜喜,如此才能達到彼此和睦。

    接下來經文,似乎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如果我們不和睦,這位仁愛和平的神就不喜歡,而從禮拜堂的大門出去,不與教會同在;教會若是悔改,同心彼此和睦,那麼,當仁愛和平的神一歡喜,就馬上回來。這樣的上帝,豈不忙碌嗎?祂在禮拜堂的大門出出進進,非常忙碌,一刻都沒有停。就因為我們常常變來變去,有的時候和睦,有的時候不和睦。可是上帝並不是這樣,祂會永遠與我們同在。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和睦,我們就無法享受神同在的恩典。我知道你們學了許多高深的神學理論,也學了實際管理教會的方法。我告訴你,若要使教會興旺,就必須又聖潔,又和睦。不能因為和睦,就放棄聖潔;也不能因為聖潔,而放棄和睦。若是兩樣都有,我擔保你的教會就興旺。

    如何作呢?歌羅西書四章六節:「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希臘文的「和氣」,本來是恩典,翻譯小組一定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若翻成恩典,文意較不明顯,但翻成和氣,就更清楚了。我們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就是帶著恩典。再者,我們不要以為學了原文,就自以為是,批評中文聖經錯了。要知道,說話不要太絕。就像剛剛我說的和氣也對,恩典也對。這樣又聖潔又和睦,你能明白嗎?和氣的語氣較明顯,但是恩典卻有較豐富的意義。說話不要太絕,要留些餘地,這樣別人才容易接受。

聖經說:「好像用鹽調和」,在原文中並沒有「好像」,因此這句話也可說成要常常帶著和氣,就是用鹽調和。和氣就是鹽,恩典就是鹽。這段經文讓我對鹽有了新的領受。你說話要帶著恩典,恩典就是鹽,有了鹽,對人就可以吞得下去,甚至是歡歡喜喜,欣賞你的話。忍片時,風平浪靜;退半步,海闊天空。為什麼現在這麼亂?就因為沒有忍片時;為什麼無法大展身手?正因你不肯退半步。假若我們說話能忍片時、退半步,你就會有更大的空間,因為大家可以接受你的話,可以吞下去,甚至喜歡接受,好像用鹽調和,味道就出來了。

     我們都知道鹽有兩個作用,一是防腐,另一個是調和;一是防止罪惡,一是調和味道。基督徒要作鹽,要防止罪惡,要調和味道。但是,馬太福音五章十三節卻有新的領受。「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猶太人用的並不是海鹽,用的是岩鹽,比較省錢。山裡挖出石頭,石頭有鹹味,便拿來作鹽。如果石頭只有一半鹹,一半不鹹,失了味的岩鹽,就把它丟在外面,甚至填補泥路的凹洞,讓路人踐踏。你們是世上的鹽,若用歌羅西書中的鹽來解釋,無論你到世界的那個地方,你都是鹽,到何處就有神的恩典。

     許多神學院畢業的神學生進到教會,不是恩典,反成為教會的麻煩、禍患,讓師長們傷心。如何成為恩典呢?說話、行事帶著恩典,作任何決定、辯論、罵人的時候都帶著恩典,留一點餘地。如此,你的話就能讓人勉強吞下去,甚至歡歡喜喜接受、欣賞你的話。

    最後,我們看馬可福音九章四十九、五十節:「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我們可以想像地獄的情況,我們總以為一定充滿混亂,都是惡人。你錯了,我雖然沒有到過地獄,但我知道地獄很安靜,很和睦。為什麼?因為地獄是用火當鹽來醃人。主耶穌說:「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你們在教會,基督門徒當中用恩典、用鹽叫人和睦,地獄裡乃是用火、刑罰使人不得不和睦。你們說話要帶著恩典,恩典就是鹽。你去到教會是教會的恩典,是神賜給教會的恩典,同樣地,無論你進到任何機構,社區,你都是那地方的恩典,也是神賜給那地方的恩典。要記得你也是那地方的鹽,要使大家和睦。

     我們初出茅廬,就像當年的保羅、巴拿巴一樣,年輕氣盛,熱心有餘,不但牧養教會,積極推動差傳事工,甚至是投入海外宣教等等,恐怕還是稚嫩。只追求聖潔,而忽略了和睦,這是你我要學習的功課。有些人恐怕與教會起了衝突,於是決定回到華神進修,哪怕你學位再多,還是依然故我,服事還是作不長久。除非你學會了聖潔與和睦的功課。謙卑追求達到完全的地步,聖潔不但是不犯罪,還有追求卓越、完美、圓滿,追求成聖,但是切記同時要和睦。如此,你才有光明的前途,教會能大大興旺。

(應秋鳳根據 2 26 日講道錄音整理,未經講員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