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ugna 神學系列(二)神學特色與進路

 

 

一、傳統的可錯誤性

LaCugna 的神學是受到孔漢斯之神學方法論啟發,她接受孔漢斯(Hans K?ng)的神學二源說或神學兩極(two poles)說。孔漢斯認為第一個源頭是:「上帝在以色列、耶穌的歷史與我們在世生活經驗中的啟示是神學的房腳石」。  關於第二個源頭,孔漢斯說神學必須在基督教傳統與當代經驗之間建立一個批判性的對比,對他而言,地上的耶穌是基督徒信仰、傳統與教義之「判準中的判準」(norma normans) 。在這個思想背景之下,對LaCugna而言:「承認過去的錯誤並不意味著摧毀傳統,而是對歷史的誠實。承認聖經中的某些錯誤也不是摧毀聖經的權威或判準性,同樣地,承認傳統中的錯誤也不會摧毀教會,而是使教會在今日世界的可信度更高」。  在三一神學這個議題上,她說:
今日的基督徒多半不願思考教義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 當代神學工作對三一教義的忽略說明了其中仍有需要改進之處:若非對三一上帝的概念與認信之錯誤,就是根本拋棄它。……基督教神論的未來將會在三一教義建立在神學與基督徒生活的衝擊上。

雖然LaCugna宣稱傳統有錯誤可能,而且在三一教義上發生錯誤,並不意味著她只是單純地想取代它,而是,如同孔漢斯所說,在傳統三一神學與當代三一神學之間建立一個批判性對比,來重建或重新思考三一教義與基督教神論的未來。 她提出了傳統中必須被糾正的三個錯誤。第一個是誰在十架上受難這個問題:上帝或耶穌基督?三一教義便是因此爭論,而後經亞他那修與加帕多加三位教父(巴西流、拿先斯的貴格利與女撒的貴格利)的努力而建立。他們一致認為:耶穌基督是救恩的必要因素,因此與上帝(God)同一性。聖靈也是如此。……在某個程度之下,這與聖經衝突,特別是關於基督的受難。在新約中,耶穌基督受難是不需爭辯的,然而,第四世紀的神學家假定了上帝是不能受苦的,那麼,受苦的基督如何能夠是上帝呢? 他們解決這個爭議的方法是說基督在他的人性受難,而不是神性。

第二個錯誤是緊接著第一個錯誤而來的:若如上述,那麼,我們可議推論基督與上帝同等是根據他的神性而非人性。因此,基督與父同質(homoousios)是根據他的神性,而不是人性。  上述兩個錯誤是以實體形上學來思考三一神所導致, 不但使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之間產生斷裂,而且使上帝自身(theologia)與經世的上帝(oikonomia)二分。當代神學的任務正是要解決過去神學的困境,修復這個斷裂是當務之急。

第三個錯誤則是「和子說」(filioque):「和子教義將聖靈貶低侷限於神聖界內在領域,變成父和子之間的連結,使聖靈的角色晦暗不明」  。自尼西亞大公會議以來,拉丁教會的神學傳統中,聖靈一直被視為從父和子而出,這與東方教會傳統之「從父透過子而出」對立。 LaCugna 傾向於接受後者的觀點。這是個重要議題,尤其是有關禱告的對象的問題。

二、 關係形上學

LaCugna 認為關係形上學的思維模式能夠幫主我們理解上帝與受造界位格際之共享共融的關係。她說:
創造、救贖與成全是上帝與受造界共存在一個合一、相互依賴關聯之奧秘的舞台。……關係存有學(the relational ontology) 從上帝經世與上帝自身的合一當中發展出來,它的焦點是「位格性」、「關係」與「共享」 作為所有存在物的生存模式。這保障基督教有關上帝的神學能夠見機在基督徒具體的生活經驗中。它使神學真正有意義,從對上帝自身(God in se)的純粹思辯轉變為對「為我們的上帝」(God-for-us) 之啟示的思考反省。這啟示是在創造界中,在耶穌基督裡,以及在這位帶來神與世界之共享共融的聖靈裡賜給我們的。  如此一來,以基督論與聖靈論為基礎的神學,當然是與基督徒生活和信仰實踐息息相關的,LaCugna成功地以關係形上學之思維模式探討上帝與基督徒生活、當代社會和世界的關係。

三、 過程神學

在討論上帝與我們的關係時, LaCugna借用過程神學來解釋這位永恆上帝如何與生活在時間當中的人類相遇。根據Piet Schoonenberg, 我們可從四個命題來看過程神學的上帝中形象:(一)上帝的性質被認為是兩極雙向的(dipolar way),是主動的也是接受的; (二)上帝主動規劃、引導與呼召世界;(三) 。 上帝也是接受地領悟理解世界的實現;(四) 上帝是永恆的,而世界在祂裡面永存不朽。 換句話說,世界的實體是時間性的,反映了過去同時也指向著未來。世界中的實體並非靜態不動的,而是是實體網絡中的一個單一事件。實體之間都是真正的內在關係,體體與本身的時間性(短暫性)也是如此。宇宙本身構成一個社會過程,每一個單一事件都影響著其他事件。過程哲學家懷海德(Whitehead)主張,上帝是這位在愛中未世界工作並規劃引導著世界的神。對另一位過程哲學家哈特商(Hartshorne)而言,上帝的形象必須是兩極的:一方面是終極與絕對的,另一方面是愛與相對的。祂影響著世界,而世界也影響著祂。也就是說,過程式的上帝形象必須以「社會的、關係的、時間性的或過程中的」方式來理解。為有如此,我們才能說上帝是愛,是愛世界、愛我們的上帝。

LaCugna 主張「三一教義指向上帝奧秘,這位活的上帝是與受造物和人類在不間斷與進行中的關係裡的,三一教義不能被鎖定或停滯在某段時間中」,上帝是「行動的上帝」(walking God) ,總是與朝拜祂的子民同在,根據祂的護理計劃在時間當中引導管理他們。  然而,如果我們因此就定位LaCugna 為過程神學家,而且說她模糊了世界與上帝的差異,那就是過當防衛了,因為LaCugna自己也注意到將過程神學運用到三一教義可能產生的問題。  如果,認為她的神學與黑格爾式哲學是同一路線,而認為她將上帝與世界畫上等號,那也是不合理的,她的興趣只在於那些為了保留「供給關係」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她向過程哲學借用的觀念就是上帝與世界之間的動力關係(dynamic relationship),並以此支持她的頌榮的三一神學。關係形上學的思考不單用於解釋三一上帝之間的團契和共融,而且用來解釋這位永恆的上帝如何在時間當中行動,並與之互動。

四、 兩極式思考

我借用J. H. Walgrave 對J. H. Newmen 的兩極式思考模式(Newman其實受S. T. Coleridge啟發) 來解釋LaCugna的思考模式。他說:兩極式思考是 (i) 一種張力式、有機有生命式的合一體;(ii) 在對立與敵對的兩股力量之相互作用中產生; (iii) 這兩股力量各自從在它們之前某個合一體而來; (iv) 最後它們在所產生的張立中各自完全實現自己。  LaCugna的兩極式思考在如下言論中表露無遺,她說:

上帝經驗有兩極:極端內在性(鄰近性)和極端超越性(超越性指上帝的他者性而非遙遠性)。我們必須強調神的內在性不等同於經世的三一神(economic Trinity);神的超越性不等同於內在的三一神(immanent Trinity)。 上帝的超越性不意味著上帝在與我們的關係之外。上帝是超越的正是因為在歷史中祂的鄰近性不能完全透徹地展現上帝難以形容的奧秘。內在與超越同時預設了神的奧秘(theologia) 和神的經世工作(Oikonomia):我們正是在救恩歷史中把握神奧秘之超越性。反之亦然:上帝之經世的自我啟示正是在基督裡被理解,儘管有點模糊不清,這正是神學的奧秘本身(mystery of theologia itself)。如果我們以經世和神學作為一個奧秘的兩的面向為原則並遵循之,那麼,救贖的經世工作與上帝永恆的奧秘一樣是難以形容和言說的。

她接著說:「如果我們將三一教義從救贖的經世工作中分別出來,也許能夠在思辯層次上更加清楚,但這終將摧毀這個教義而且一面倒地以抽象方式思考它。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將救贖的經世工作從上帝啟示中分別出來,或者我們採取不可知論立場,對上帝的隱密實體是否呈顯在救贖歷史中存疑,那麼,神學也被摧毀……解決方法是一種完整容納神學和經世之真確的救贖神學(soteriological theology)。三一教義成為最接近神的同義字,因為唯有透過神的經世工作(Oikonomia),我們得以接近神(theologia),總而言之,三一教義正是經世的神學(theology of the economy)」。
基督論是理解LaCugna三一神學的關鍵,它為她的神學規劃提供類比。拉納神學中的兩個基督論:從下而上的基督論(Christology from above)和從上而下的基督論(Christology from below),被視為兩個不可二分的神學主張。LaCugna 指出:「耶穌基督的存在是其歷史、其人、行為、言語的基礎;同樣地,耶穌基督的存在正是透過他的歷史和他這個人被建構」。  LaCugna 提出三一神學和基督論的類比:稱呼拉納的三一神學為「由下而上的三一論」(Trinity from below) 。 為著理論層次的討論緣故,分別 oikonomia 和 theologia是重要的,但必須將之視為我們所敬拜之上帝的兩個面向。 上帝奧秘是唯一,唯有透過且在(through and in) oikonomia中,祂才存在且被我們認知。在上帝之唯一的三一奧秘中,祂是上帝(God is who and what God is)。從頌榮的神學角度而言,區別 oikonomia 和 theologia是合法的,但絕不能將之二分。

五、東方教會的禮儀

在 LaCugna心目中東方教會的禮儀是真正反映了禮儀生活作為神學研究的源頭 ,靈修冥想的生活方式不僅能夠與神學契合,而且是神學的必要條件。  這充分顯示在她企圖架構一個頌榮的三一神學上。她宣稱這些「新的頌讚」 (new doxologies)透過耶穌基督這個中保將讚美帶到上帝面前。這種中保式的禱告次序(The mediatory order of prayer)在保羅書信與第二保羅書信中非常明顯 ,而且,在前尼西亞時期的教會中的頌讚詩歌與禮儀文獻中也時常發現。 一般而言,讚美與感恩都是透過基督獻給父上帝。  在敬拜的場合中,基督徒被要求無論何時都要為任何事奉主基督耶穌之名向天父上帝獻上感恩,也要奉基督耶穌的名行事為人。我們是透過耶穌基督向上帝謝恩。
LaCugna 偏愛這種中介式的禱告模式,她認為這才符合聖經和初代教會的禮儀。然而,教會歷史後來的發展卻發現,讚美與禱告是直接獻給父、子和聖靈三位,中介式禱告讚美已經被漠視甚至被取代。 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之前,禱告的模式是:「基督將我們的敬拜上呈天庭給神(父)。」尼西亞之後,基督從天而下,將上帝的祝福帶給我們。「透過獨生子對上帝的讚美」已經變成「對上帝獨生子的讚美」,同樣地,聖靈原是使讚美上帝成為可能的因素現在變成和父與子一起被讚美、敬拜的對象。  在嗣子論與次子論者神學的壓力之下,基督人性中作為中保和最高祭司的角色 (四14-16) 逐漸被基督的天上大祭司,在其神性中為我們代求、將我們的讚美帶到父上帝面前的角色取代。  LaCugna 宣稱:「讚美的對象從來不是由三個對等位格組成的抽象合一體,讚美是在述說神在其救恩歷史中的作所為。」在儀式中,對「救恩次序」(order of salvation, oikonomia)和「上帝的永恆存有」(order of God's eternal being, theologia)之正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LaCugna說:在許多頌榮的場合中一種顯見的「次子論」立場(偶一些場合甚至很明顯呈現次子論)反映了救恩歷史次序,和父、子、靈存存在。

六、 女性主義的進路

除了主張以「涵蓋性語言」(inclusive language)來談論上帝,LaCugna進一部主張「涵蓋性社群」(inclusive community) 的建立。
她藉由從女性主義者對馬太福音中所記載的洗禮公式的批判開始反省基督教傳統中,對上帝的言說之性別問題,然後從三一神學角度檢討過去以「父、子、靈」這種具男性暗示的神學語言來支持一為男性上帝的謬誤。她的論證是:三一神學傳統和聖經一樣,都是有關上帝啟示性真理的根據,也是父權文化的主要資源, 然而,我們不需要拒絕承認這個洗禮公式其實繼承了性別主義和父權的特質。  她爭辯道:「無論馬太福音28章19節所記載的是否真的出自馬太之手,或者其實是後來二-四世紀的人補上的,亦或只是一個傳統的和其他禮儀有關的洗禮公式」,她認為這個洗禮公式的內容有重新解讀的必要,它不該是對三位一體的回應,而應視為後來三位一體產生問題的原因。而且,大部分聖經學者同意馬太28:19 其實是早期洗禮儀式的反應。
對LaCugna而言,「奉父、子、靈的名受洗」意味著拋棄任何阻擋上帝愛、任何羞辱完整人性和任何對完全救恩的片段式宣告。  這個洗禮公式中沒有性別的暗示,而是指出神人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LaCugna 認為,女性主義關心的是個人的和關係性的,它相信女性和男性在作為一個人的尊嚴上是平等的。  神學的女性主義邀請基督教社群應該重新檢視基督教的禮儀和教義,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檢驗應該挑戰教會及其生活方式。

名詞解釋

LaCugna 傾向使用 oikonomia 和theologia 來指稱三一上帝,取代過去使用內在上帝(God in se) 和外在上帝(God ad extra) 的語詞,以避免混淆和誤解。

1. Theologia 奧秘的上帝
Theologia 不是三一神的內在生命(the Trinity in se),而是上帝的奧秘。Theologia 是奧秘,在其中,對我們而言有許多不可言說不可理解的東西。內在的上帝(God in se)一詞通常在神學家論及內在三一神被使用,然而這個詞給人一些具爭議性的印象: 1) 上帝有一個內在生命; 2) 我們有前往這內在生命的途徑 3) 推理性神學主要關心的是上帝的內在生命。然而LaCugna卻堅持:「我們不能說在上帝裡面有些神麼東西,彷彿上帝是某種可以再放進一些東西的實體」。  所謂的「上帝自身」或「上帝裡面」(God in se) 需加以以揚棄。「內在」一詞至少有兩層意義:首先,內在意味著「接近的」或「在場的」(present),例如「上帝是內在於世界之中」這句話中「內在」的意義。第一層意義中它被用來與「超越」一詞相對。超越意指上帝不被有限的偶存物侷限。其次,內在意味著「內部的」(interior)或「天生的」(inherent),例如「認識與愛的內在活動」 一語。內在三一神(immanent Trinity)通常是在這一層意義中被理解,因此,與「父、子、靈之間的交互、回應關係」關聯,與上帝在世界中的行動完全無關。

2. Oikonomia 經世的上帝

Oikonomia 不是外在的三一神,而是上帝從創造到末世的廣大計劃,在其中,上帝和所有受造物按著定命將要在愛與合一的奧秘中共同存在。希臘文oikonomi,其字面意義是家庭的管理。上帝與所有受造物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中,這是新約所言上帝國,一個上帝掌權的地方。 「經世的三位一體」(economic Trinity)一詞 指上帝的三個面向(three faces),或說上帝在世界中活動的不同顯現(manifestations),如父、子、靈不同名字。更重要的是,「經世的三位一體」表徵著上帝的使命(missions) ,子和靈被父差遣去施行拯救和使人成聖的工作。這樣的使命帶來上帝和人類之間的合一交流(communion)。

3. Doxology 頌榮

通常頌榮一詞常和公開的崇拜,特別是某些型態的祈禱有關, 然而,LaCugna 主張:「頌榮不僅止於直接禱告或讚美之類的語言,而是指所有指向上帝的,由信徒獻上的告種形式的思想、感覺、行動和希望」 。因為讚美永遠不能是以抽象的方式獻給上帝, 讚美是我們回應上帝與我們同在的具體行動,我們經驗上帝堅定不移的愛、恩典和永恆同在。  對LaCugna而言,經世的(oikonomia )和神學的(theologia) 在頌榮之中合一,彼此相屬。當我們讚美上帝時,我們不會區分哪些是上帝自己(what God is as God),和哪些是為我們的上帝(what God is for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