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神學書評

潘鳳娟 2000/3/12

  • J. Hick and P. Knitter (eds.), The Myth of Christian Uniqueness: Toward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Maryknoll, N. Y.: Orbis, 1987).

  • G. D'Costa (ed.), Christian Uniqueness Reconsidered: The Myth of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Maryknoll, N. Y.: Orbis, 1990).

 

 

 

從這兩本書的書名,相信讀者能夠一眼看出其間的張力。J. Hick 和P. Kitter 二人合編的 The Myth of Christian Uniqueness: Toward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一書,旨在以多元主義的宗教神學破除「基督教獨一性的迷思」。G. D'Costa 則以再思基督教的獨一性來破除「多元主義的宗教神學的迷思」作為回應。

以J. Hick 和 P. Knitter 二人為代表的多元主義神學家認為,基督教獨一性的迷思在於它在面對其他宗教時,宣稱自己是絕對的、最終的、判準性的與超越的。他們雖然也同意基督教的獨一性,但同時承認其他宗教的獨特性,正如每一個人具有獨一性,但卻不排除其他人的獨一性一樣。因此,過去基督教對自己的獨一性的瞭解需要再詮釋,多元主義作為一個新的典範 (New Paradigm),將為基督教的獨一性提供新的詮釋。

The Myth of Christian Uniqueness: Toward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一書,是1986年三月,J. Hick, P. Knitter, J. Cobb 和 D. Tracy 等幾位多元主義神學家,在加州克雷蒙 (Claremont) 就宗教交談議題的討論結果,會後個人撰文彙編而成。書中提出越過神學的 Rubicon 河比喻他們從排外主義過渡到多元主義的神學立場。河上有三座橋幫助神學家過河:

(一)歷史-文化橋 (The Historical-Cultural Bridge),也就是相對性(Relativity);

(二)神學-神秘橋(The Theologico-Mystical Bridge),也就是奧秘(Mystery);

(三)道德-實踐橋(The Ethico-Practical Bridge),也就是正義(Justice)。

 「歷史-文化橋」關注所有宗教與知識的歷史文化的相對性。所有宗教都受到歷史和文化的限制,因此,所有宗教都是相對的,都只是眾多對超越界的回應之一,沒有任一宗教能夠宣稱自己是唯一的或最高的宗教(J. Hick 之文)。「神學-神秘橋」所關懷的是一個超越任何形式與人的理解力的實體。因此,沒有任何單一宗教能夠宣稱對此實體擁有完全的認識,宗教多元主義是必然現象。基督教不能被當成偶像 (idol) 來崇拜 (W. C. Smith 之文),因為所有宗教都能夠參與和反省回應這個奧秘 (R. Panikkar 與 S. Samartha 之文)。「道德-實踐橋」則關注受苦的人民,以解放貧窮與受苦大眾為訴求。神學應尋求解放女性與第三世界的人民,使他們脫離長期以來所受的忽視和壓迫(R. Ruether, M. Suchocki, A. Pieris 與 P. Knitter 之文)。他們強調,宗教神學必須是「解放的」宗教神學 (Liberation Theology of Religions),必須透過行動提升社會正義,將受逼迫的從受苦中解放出來。多元主義神學家認為透過這三座橋,才能破除基督教獨一性的迷思,才能從宗教排外主義的此岸過渡到宗教多元主義的彼岸,基督教才能面對當代多元化的挑戰。

D'Costa 則嘲諷多元主義神學家這個渡過神學的 Rubicon 河比喻,因為西元前49年凱撒越過這條河的目的,正是要運用帝國的強勢掠奪他人的領土,消滅他者性。渡過 Rubicon 河的舉動其實更危險,多元主義神學家所搭的三座橋也不能幫助我們渡河,因為(一)歷史文化的侷限未必導致相對主義,傳統不僅僅是歷史的眾多功能之一而已;(二)至高超越的奧秘不能為單一傳統全然理解,未必導致「所有傳統參與或分享一個共同的宗教經驗」這個結論;(三)強調道德與實踐的解放思想同樣也與某些傳統連結,如同「真理宣稱 (truth claim)」的作法一樣,必然需要一個判準。因此,針對第一座橋所關心的問題,D’Costa 指出,獨一性與普遍性可以在神奠基於基督特殊啟示的普遍性工作中得到闡釋,因此基督的獨一性啟示同時具備普世性特質。針對第二座橋對奧秘的關懷,D’Costa 說神超越萬有的奧秘在這位持續地教導、擴大、深化我們對神之理解的聖靈裡得到闡明,因此,基督徒必須向聖靈在普世的(教會外的)工作開放。針對第三座橋對社會正義的關懷,他堅持,上帝的國度不能只有事工或行動,必須以紮實的神學反省作為行動的基礎。

D'Costa 這本書收了十四篇文章,對應於 John Hick 和 Paul knitter 的挑戰,全書的編排則以「三一論與宗教多元主義」、「基督與宗教」以及「詮釋、認識論與多元主義」三個部分進行。D'Costa 雖然對多元主義宗教神學提出批評,但他的三一包容論其實也受到多元主義立場影響。對他而言,J. Hick 的多元論不過假多元之名行排外之實。同樣出身印度的R. Panikkar 對三一神學在宗教對話應扮演核心地位的堅持,啟發他在編排 Christian Uniqueness Reconsidered: The Myth of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一書時,將三一神學列為首要部分。因為他認為,唯有從三位一體的角度才能平衡基督與聖靈的角色和地位,也因此才能重新詮釋基督的獨一性,才能夠回應多元主義的質疑。D'Costa 試圖以「基督中心的三一包容論 Christocentric Trinitarian Inclusivism」回應宗教多元主義所提出的挑戰。他認為唯有以基督為中心的三一包容論可以回答排外主義與多元主義的爭辯。D’Costa 所提的三一包容論是否能夠平息有關宗教神學的爭論仍待觀察中,而他的的模式本身在基督的獨一性、啟示與救贖的意義,以及傳教與改宗的意義上並未交代清楚,他的模式不但並未使基督維持中心地位,反而使基督的地位邊緣化。

本書之編輯不像 John Hick 和 Paul knitter 所編之書一樣,經過面對面會晤討論。本書其他作者不盡然同意 D’Costa 的神學觀點,而且他們的立場也呈現分歧現象,這是本書的弱點。但這分歧現象卻也呈現宗教神學這個議題是個有待開發的領域,多元、包容或排外主義這三個基本立場之間其實也有模糊地帶。這模糊地帶是「禁地」還是「迦南美地」,仍待神學家努力去探索。

 

註腳:

  1. 義大利中北方的一條河流,西元前49年,凱撒(Julius Caesar) 喊著:「骰子已經擲出」,便率軍渡河與龐培一戰。Cross the Rubicon 後來引申為採取斷然手段,或做破釜沈舟式的重大決定,多元主義神學家以此表明他們的決心。

  2. J. Hick and P. Knitter (eds.), The Myth of Christian Uniqueness: Toward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Maryknoll, N. Y.: Orbis, 1987) ix.

  3. G. D'Costa, "Preface," in Christian Uniqueness Reconsidered: The Myth

  4. G. D'Costa, "Preface," in Christian Uniqueness Reconsidered: The Myth of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ed. G. D'Costa (Maryknoll, N. Y.: Orbis, 1990) ix.


 新版開張,內容尚未齊全,我們會陸續完成相關文章,請給我們一些時間。若有任何意見,請不吝賜教,並加入討論!意見可採電子郵件方式寄到研究中心 research@ces.org.tw,或進入研究中心的線上討論區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