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宣教中心活動 >佳文共享>宣教佳文

伊斯蘭與今日世界

牧童

(一)引言

自16世紀中葉開始,鄂圖曼帝國由盛轉衰。在黑海與其附近的陸地陸續被俄國所佔用,在國境西部,也被奧地利、波蘭及威尼斯等國入侵,蘇丹權威至此盡失。1801年起,俄國穿越高加索山,陸續佔領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卡爾斯,阿爾達罕等地,1878年,塞普路斯和埃及也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現均已獨立),同時,阿爾及爾、突尼西亞和的黎波里在此時亦已接近完全獨立自治的程度。

1853年,俄國發動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企圖併吞土耳其,土耳其在英、法兩國的援助之下,大敗俄軍於黑海。但在1878年,俄軍再度入侵,使得不可一世的鄂圖曼帝國,只剩下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色雷斯等一隅之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1918年,同盟國戰敗,土耳其不但失去它全部阿拉伯領土,同時又遭到協約國意圖肢解土耳其。
當一個具有輝煌歷史和過去的民族和宗教面對國(教)運日益衰落時,最後會走上兩條不同的改革之路,一條是復古,另一條是革新。

(二)復古之路: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

(1). 特徵:

(a) 要求建立以可蘭經為法制基礎的政權。
(b) 政教合一,要求以宗教領導政治。
(c) 視當權者為貪污、腐敗的政府,充當異教徒帝國主義者(特別是美國)的走狗。
(d) 視西方世界的政治影響力為新十字軍東征。

(2) 基要派的主要運動和組織:

(a) 瓦哈比運動

主要人物/瓦哈比(Muhammad ibn Abdul Wahhab)(1703-1792),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瓦哈比可以說是基要運動的先行者,來自阿拉伯半島北部,受學於麥地拿,後來遊學各地研究不同的伊斯蘭神學和神秘主義,成為早期漢巴里Hanbali神學派的跟隨者,主張不折不扣的服從可蘭經教訓,禁止聖人崇拜和神秘主義的蘇菲派。瓦哈比因傳講他的教導而被逐出阿拉伯半島,但卻得到其中一支阿拉伯部落保護和收留,反而靠著武力征服其他部落,強迫被征服者接受他的神學理念,十九世紀初即瓦哈比死後十年,整個阿拉伯半島已為他的跟隨者所控制。

(b) 伊斯蘭群眾會(Jama'at-i-Islami)

主要人物/阿富汗尼(Jamaluddin al-Afghani)(1839-97),影響地區/中亞次大陸
阿富汗尼主張以自然(非強制性)方式建立伊斯蘭社會體制,敵視和反對把任何西方型式的政治體制加於伊斯蘭社會,但他對伊斯蘭神學的詮釋則屬自由派,曾到過印度、伊朗、伊斯坦堡、埃及、甚至巴黎和英國傳講泛伊斯蘭合一思想,認為伊斯蘭不單只是個人的教義和禮儀,而應該深入國家或社會的政經思想體系,為達到這樣的目的,他攻擊依靠西方但勢力單薄的穆斯林統治者,甚至佔領他們的土地。在阿富汗尼的經歷裡,有兩點對今日伊斯蘭基要運動影響深遠。一是「群眾力量」,另一是暗殺反對者。1891年伊朗的沙王授予英國公司煙草專賣權,當時阿富汗尼被放逐在外,但他發起群眾運動,要求忠實的跟隨者停止吸煙,直到沙王收回英國公司的專賣權為止,民眾反應熱烈,第二年,沙王在神學領袖和群眾的要求下,被迫撤回英國公司的煙草專賣權。1896阿富汗尼的一位跟隨者把沙王暗殺。

現今不少基要派組織同樣以群眾力量與國家政府平起平坐,如黎巴嫩的真主黨(Hezbollah)和巴勒斯坦的哈瑪斯(Hamas)組織,他們有自己的銀行、學校、醫院、診所提供民眾服務,收費低廉,但其服務品質和效率往往較政府機構為高,博得一般民眾的支持,不過這樣的服務只限於穆斯林,非穆斯林要改信伊斯蘭才能獲得優惠。

藉得注意的是,煙草公賣事件是由海外主導國內的群眾運動,這樣的模式成為不少今日伊斯蘭運動對抗其國內政府的借鏡,例如被放逐的柯米尼(Khomeini)在法國展開革命事業;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及突尼西亞的伊斯蘭激進團體的基地設在倫敦,他們或多或少是受到阿富汗尼的啟蒙和影響。

(c) 穆斯林弟兄會(Ikhwan al-Muslimun)

主要人物/賓拿(Hassan al-Banna), 古提巴(Sayyid Qutb),發源地/埃及
自奧圖曼帝國瓦解後,伊斯蘭國家紛紛獨立,他們不是往西方自由民主的路線發展便是走向馬克思主義,但賓拿所要求的是政治和文化完全獨立於西方的路線,他於1927年成立穆斯林弟兄會,會徽是兩把交錯的彎刀保護著當中的可蘭經,其上寫著一句格言-「備戰」。入會者要按手在可蘭經和手槍上發誓忠於領導者,這表示入會者願意為伊斯蘭而死,賓拿看見瓦哈比份子在阿拉伯半島所獲致的成就,使他認定基要運動能在政治舞台上發揮影響力,另外他也受當時歐洲激進團體包括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國納粹的影響,以暴力手段執行他們的理想,如以炸彈攻擊戲院,以刀攻擊穿著不合乎標準的婦女,殺害「叛教者」及行剌政府官員等。當時的埃及總統納薩(Nasser)大力鎮壓弟兄會,不少弟兄會成員包括賓拿在內遭到處決。

古提巴是繼賓拿後的弟兄會領袖,他曾在美國住過兩年,在美期間有不少對美國的負面經驗,包括社會中的性開放,錫安運動,他對右翼基督徒團體支持錫安運動十分反感,視他們為現代十字軍。巴勒斯坦的哈瑪斯、埃及反政府游擊隊把古提巴尊為激進組織之父,他的書廣為激進份子閱讀。他認為伊斯蘭的使命是要解放被奴役的人類,讓他們敬拜真主,因此伊斯蘭一定要破壞其他的社會思想系統和宗教,像唯物主義,共產主義,印度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等,他認為穆斯林世界已經不再是伊斯蘭了,因為這些國家政治和思想的運作已離開了伊斯蘭。古提巴強調以政治手段來淨化社會,透過宗教方式雖然有效,但卻是次要的,因此他所攻擊的「偶像」並非形上的,而是意識型態和憲法體制,這樣的理念從早期的阿富汗尼到近期的柯米尼的基要運動都是同出一轍。

◎對非穆斯林的態度

談到對非穆斯林(特別是基督徒)的看法時,古提巴對伊斯蘭「不強迫」其他宗教的解釋是:「我們不會強迫他們,但會使他們無法繼續他們的信仰,直到他們成為穆斯林為止,例如我們不准你們有教會,你們也不能傳教來冒犯穆斯林,慢慢地其他的宗教便會消失。」

◎穆斯林弟兄會的分裂

古提巴在1966年被處死,弟兄會其後分裂為兩派,一派傾向與現政府合作,特別是在總統沙達(Sadat)在1970年向弟兄會示好,以抵銷右翼和民族主義份子的壓力,另一派轉入地下,成為反政府游擊隊,埃及於1980年與阿拉伯宿敵以色列在美國大衛營簽署和約,次年沙達在一次軍事檢閱時被剌身亡,行兇者正是激進穆斯林弟兄會成員。

(d) 伊斯蘭游擊隊(Fedayeen-i-Islam)

主要人物/薩華唯(Safavi),影響地區/伊朗和伊拉克
1930年代伊朗出現另一個基要派領袖人物薩華唯,他的名言是「丟下你的麵包把槍拿起來吧,因為麵包只能塞住你的口,但槍卻能塞住伊斯蘭敵人的口。」他在1936年前往埃及參加弟兄會聚會,並曾跟當時弟兄會領袖賓拿會面,從此更確認他選擇極端手段的立場,但薩華唯對武裝運動的理念與弟兄會有某程度上的差異,他不主張公開的、群眾型式的軍事行動,他採用的是秘密的游擊戰術,他說過:「為何我們認定人多才能解決伊斯蘭的問題呢?讓我們的人數精簡一點,但卻是齊心和果斷,我們一定要成為那些引領無知大眾的少數人。」組織上游擊隊員人人地位平等,採用集體領導方式,跟弟兄會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不同,自從伊朗革命成功後,不少今天的伊斯蘭基要動運組織採用他們這樣的權力架構。

不像弟兄會的做法在電影院引爆炸彈,他們多用暗殺方式,殺害違反他們理念的政治人物。如伊朗世俗主義代表人物加凱斯拿唯(Ahmad Kasravi),凱斯拿唯原是受訓成為伊斯蘭神學家,後來卻完全放棄伊斯蘭,成為世俗主義和反對教權主義的人,讓基要派穆斯林難堪的是,他的言論頗為民眾接受。當時已是資深神學家的柯米尼曾寫過辯証小冊子「神秘的鎖匙」批評凱斯拿唯,宣告凱斯拿唯的血是「卑賤的」,這樣的宣稱形同宣判他死刑,1946年游擊隊成員把凱斯拿唯剌殺於司法部,當時美國與伊朗關係密切,曾強烈介入伊朗政府將兇手繩之以法,但礙於伊朗神職人員激烈抗爭而作罷,十月革命後,其中一個參與行剌的成員更成為國會議員。另一暗殺事件發生於1951年,當時的伊朗總理拿沙馬拿(Razamara)反對石油國有化政策,行剌他的游擊隊員哈里(Khalil),把總理殺死後不但不逃跑,而且在警察前來逮捕他時高喊「Allahu Akbar(真主最偉大)」,被問及他的名字時,他回答說:「Abdullah(神的僕人)」,他還說自己的另一個名字是「Mowahhed(一神教信徒)」,行剌事件引發更廣泛的效應,接替拿沙馬拿的新任總理穆沙德根(Mossadeqh)是石油國有化的提案人,不少原先反對石油國有化的國會議員因為害怕游擊隊員,改投贊成票,此外國會通過赦免兇手的議案。由此可見,柯米尼發出對「撒旦詩篇」作者盧西迪(Rushdie)的追殺令並非一件單一事件,是跟伊朗基要派運動的本質有關。用槍來事奉真主的確塞住伊斯蘭敵人的口。

在薩華唯有生之年,游擊隊內部分裂,一部份跟隨薩華唯路線,以糾正穆斯林回歸正途為職志,另一派則以把非穆斯林伊斯蘭化為目的。伊拉克也有游擊隊組織,名為「伊斯蘭呼聲」,該組織的目的是與海珊政權對抗。

(三)革新之路: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社會主義(Socialism)

◎自由主義(Liberalism)

土耳其革命是近代伊斯蘭自由主義最重要的事件,1922年民族主義黨隨著土耳其共和國成立而創立,提倡政教分離,引進自由開放體制,這制度一直實行到現在,新政府成立的精神在於政教分離和撇下伊斯蘭和阿拉伯的包袱,其中以1924年廢除哈里發(伊斯蘭教王)為最明顯的改變,此外還包括不少徹底的社會改革,如婦女解放,解除蘇菲派(伊斯蘭神秘主義)的等級制,放棄伊斯蘭教法,代之以西方法律,憲法的世俗化,禁止清真寺以阿拉伯語叫拜,以上種種政策的改變使土耳其在文化上重新定位,她不再屬於阿拉伯世界的一員,而是歐洲的一份子,最近土耳其更積極爭取加入歐盟。改革的主要人物是凱末爾(Mustafa Kemal),他被稱為阿塔土耳克(Ataturk)「土耳其人之父」。

土耳其的改革模式有不少的跟隨者,包括伊朗的雷沙汗(Reza Khan),巴基斯坦的尊拿(Muhammad Ali Jinnah),印尼的蘇加諾(Sukarno)和突尼西亞的布吉巴(Bourguiba)。但近來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國的基要派勢力有擴大趨勢,伊朗則從保守轉趨開放,突尼西亞仍然保持開放路線。

◎社會主義(Socialism)

伊斯蘭社會主義的思想始於19世紀的知識份子,而第一個提及伊斯蘭社會主義的是基要派人物阿富汗尼,但他對社會主義的想法跟西方的想法並不完全相同,其主要的共同處在於財富共享,但不否認伊斯蘭的宗教地位及它是一個法律和政治上的體制。

埃及在納薩總統時期,曾提倡「阿拉伯社會主義」,伊拉克和敘利亞也有提倡社會主義的政黨,但最具代表性的阿拉伯社會主義國家是利比亞,格達菲(Muammar Qaddafi)在1969年政變獲得政權後,以「自由、團結、社會主義」為口號把利比亞改變為社會主義國家,他的綠色小冊子中提及的「第三國際理論」,把宗教和國家主義等同,並沒有強調伊斯蘭的地位。格達菲的近衛軍為女性,是伊斯蘭國家中僅有的,伊斯蘭法學家無權過問政治,國家的決策單位是「人民代表大會」。

(四)結論

伊斯蘭世界的復古和革新是兩個不同方向的改革運動,但兩者卻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當一個伊斯蘭國家或社會處於混亂和腐敗的政局時,民眾往往傾向於一個能夠整頓或整合社會的力量,基要運動往往在這樣的局勢下壯大,甚至奪得政權,但當基要派掌權後,嚴謹、保守的社會制度卻又成為國家進步和現代化的障礙,於是開放的聲浪又慢慢高漲,今日的伊斯蘭世界正迴盪在這鐘擺的兩端。

(五)思考問題

為何穆斯林那樣堅持他們所信的,這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中華福音神學院•宣教中心•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01號
更新日期 4/15/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