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宣教中心活動 >佳文共享>宣教佳文

探討華人宣教士子女教育前景

龍蕭念全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華人傳統給我們的「子女教育」定了什麼型?當今教育界所提供的又有些什麼是值得我們去取?有什麼是基督徒應捨去的?華人子女教育大概在朝什麼方向走?

我們這些孔夫子教育延綿下來的華人,無論去到那裡移民或宣教,都自然的跟當地人成強烈的對比,父母們節衣縮食,效孟母三遷至最好的學區,甚至甘心工作低就,離鄉背井,為的是讓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華人一般心目中的「良好」是指名校,畢業後不愁沒有最理想的事業 - 平步青雲,出人頭地!

今日華人家庭的子女數目少,生活條件提高,許多母親以伴孩子讀書為全職,一切作息均環繞著「孩子什麼時候考試」而定;孩子們完全不必整理自己的內務,教會生活也減至最低,全為了考試,升學。

上一代為子女接受優良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包括了增加收入、移民、施與心理壓力、聘請補習老師等。SAT是美國中學生畢業前的統一甄別試,作為一般大學對申請入大學者的學能衡量,原本是不必特別準備(無從準備)。時下,在美國大城市SAT補習班應運而生,收費昂貴,每次上課讓學生模擬考一次SAT,用的多是考古題(舊試題),然後由教師解題打分數,經過這種特別指導(Coaching)的學生能拿滿分或近滿分的大不乏人,學生幾乎清一色是亞裔。這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台灣的「少棒外交」,以特殊訓練培養出一批棒球小超人,據說所投的球對方少有能接得到及打得出的;來美國參賽年年大獲全勝,美國少年有被作弄的感覺,甚至全隊大哭。其實球類是他們的遊戲(game),當與另一個世界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相踫時,單純的運動精神敵不過有備而來的東方人,挫折感油然而生。當時身為華人皆覺沾光;然而,我個人卻惋惜這種陪伴少年人德、智、體、群成長的遊戲被政治和功利色彩污染了。我們的教育觀在聖經光照下真的有許多盲點呢。例如祗為了得分、爭強、要贏、而扭曲了學習的途徑,令少年人大受壓力。

隨著社會富裕,「拒絕聯考的小子」日增,那種苦讀至失去少年時光,替家長揚眉吐氣或是以球棒擊出國運,背負國家聲譽的日子也漸漸去而不復了。台灣已著手大幅改變聯考和申請大學的方式,政府也獎勵國中不按成績分班,即是國中的「常態分班」,在課室培養出智、愚、康、殘,互助互恕的精神 (註1),仿效美國近十多年來推行的「劃一分班」理念。據澳洲太平洋基督教中學校長波希博士(Dr. E.J. Boyce)(註2) 說,推行得好,優質學生還是優越的(gifted students are still gifted),因為在協助同學(如為盲者誦讀,為慢學者解數學題...)當中,使他對科目更通曉,而且班中環境更接近真實的社會。現實社會是各樣各式的人溶在一起生活的,不是嗎?

影響著華人子女教育方向的,除了上述因社會轉型趨向自由開放,代替了傳統的士大夫觀念和家長崇尚名校等等因素,還有就是看重文化和生存本領。二十年前華人宣教士,或是移居西方的華人家庭,都滿足於子女受西方教育,中文不會也沒有關係。現在不一樣了,許多華裔青年自動在大學選修華語和中國文學,歷史。有位西教士在網上告訴其他的西教士們:「現在是人人都要學華語的時代了」。「未來專家」都說廿一世紀是華人的世紀,彼得韋拿(Peter Wagner)說:「廿一世紀華人宣教士數目會一直上升,直到成為宣教士數目最多的民族」。照這樣看來,支持宣教士的機構,人力物力,都必須加速,急不容緩!

未來的中,小學教育將會更著重訓練學生的生存和解決問題的本領。而這正是中國式教育所缺乏的訓練,故有「書呆子」之稱。隨著EQ的研討,又出現了SQ等等一連串的Q (註3) ,都是探究 IQ 以外人如何學會處理逆境,解決問題。例如:從前我們不會在中學學到認識自己的個性,長處,適合從事哪些行業等等。又沒有一門課是學人際關係或婚姻家庭等等。近年,一些大專或跨國公司紛紛以提供輔導或工作坊,研討班的方式去裝備大學生,從業人員。也開始有教育者設計課程讓孩子們多明瞭自己的個性傾向,家庭背景及狀況等等。中、小學校將走出純理念學術的框框,嘗試提供更整全的教育。

越來越多基督徒將會選擇送子女到基督教學校讀書。全人基督化或整全的教育應該是以聖經作基礎的,特別是當學校設法教導孩子們去認識自己,掌握人際關係,處理危機等等,更應該以我們的創造主,救贖主為中心。當心!現今的異教,特別是新紀元的理論正在靜悄悄地滲透進音樂,文字,美術,飲食......的領域了。美國的基督徒有些寧可選擇家庭學校(home schooling)或基督教學校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香港的興學証基協會正開始提倡優質學校 -- 在教會辦小學,著重培育基督徒的子女成為國度人才,而不是像以往只著重傳福音。
 
一. 宣教士子女的特質

宣教士子女有些特質類似移民的子女,但又不盡然,在文化上,他們是「第三文化」人,即是能同時掌握父母的文化以及當地(移居地或是宣教工場)文化,但又未必百份之一百屬於文化 A 或文化 B ,宣教界為他們起名為「第三文化孩子」。有些宣教士或移居的教牧曾調換工場兩三次,孩子們便擁有四,五種文化背景,他們會顯得很獨立卻又很想家,容易交朋友(融入新環境)卻又常常失去朋友。除此之外,宣教士子女和移民的子女最大的不同是宣教士子女自小成了公眾的人物。父母宜小心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去長大,去享受父母和親友們的關注,在選擇學校時也要考慮這些因素。
 
二. 集思廣益及早計劃

通常,在宣教士訓練課程中,已婚和未婚的宣教士都一齊來思考這重要的課題,第一:這是差派或保留宣教士的分水嶺,許多宣教士提早回國不再出發,乃是因為付不起昂貴的宣教士子女學校學費和住宿費,或恐怕孩子中文不好,將來不能在港、台入大學或不願與子女分離等三大因素;而新加坡政府又是硬性規定男丁必須在16歲之前回國報到,準備服兵役,所以,新加坡出去的宣教士子女教育又多了一項難處。
 我們也盼望未婚宣教士了解一個宣教家庭所面臨的種種考慮,好讓這兩種身份的宣教士更能彼此扶持,互相敬重。何況,未婚的也大有可能變成「已婚」!每個家庭對子女的期望,文化,學術,生存本領,靈命......等的比重或優先次序不儘相同,多聽聽,參攷別人的意見,多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和見証,都是大有幫助的。經濟負擔,親子距離,這些都是重要的大前題。沒有一條路是十全十美的,總是要有所取捨,經過思考,便專心來仰賴神,等候祂引領,相信祂的美意是最好。
 
三. 華宣子女教育廣角鏡

以下嘗試用實例加上一些觀點來為讀者勾劃出好幾幅圖畫,使這個複雜而重要的課題較為生動、清晰。


1. 就讀當地學校

這無疑是最理想簡易的方式,前往英國,歐洲,美洲的華人宣教士多送子女入讀當地學校,韓國宣教士在俄國,香港,歐洲,也多採用當地學校。作父母要注意的:

  • 趕認識當地文化,語言,交當地朋友(註:特別是在華僑當中事奉的宣教士或牧者)。
  • 就學前給自己和孩子都有充份的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以減少文化的震盪。有些地方對華人格外歡迎(如巴西,北美的大城市),有些地方卻是排華的(如日本,印尼)。障礙多少總是有的,父母親越快融入當地情況對孩子的適應越有助益。
  • 注意孩子交的朋友,靈性,價值觀。
  • 儘量不要換學校。
  • 替他們補習華語,為學習母語作一番長遠的計劃。
  • 孩子小學畢業時,帶他回國一年,文化回歸,為中學教育定向。

相信越來越多宣教士送子女入讀當地學校就讀,許多第三世界的教育水準也越來越提高了。父母還要提醒自己不要去期望孩子的華語華文能力會跟你一樣好,相對地:他們肯定較你更為超越文化,說不定許多宣教士子女將成為出色的宣教士哩。若有信主而同心的親戚答應代為照顧你的孩子,而孩子也願意,就可以考慮讓孩子在母國(港、台、新、北美)讀中學。

2. 就讀附近的基督教國際中、小學

好處是孩子能接受基督教教育,難處是收費昂貴,還有就是拉遠了親子之間的文化差距。有一個在亞洲帶職事奉的家庭,在考慮到香港的學校競爭性太大,孩子又不是太外向好強的,他們就選擇了國際學校,而母會也願意支持。這也是華人生活質素日漸提昇時,不防來好好反省我們的教育制度。

3. 華人辦的跨文化學校

就以香港可見的例子,亞洲人中以日本政府最先傾力於教育國外的日僑子弟,幾十年前香港就已有日本學校了,再者就是在香港已有韓國學校和新加坡學校,而且甚具規模。近年來台灣政府在印尼,日本等幾個地方開辦台灣學校,也派教師前往非洲等地教育自己的國民。宣教士子女若要寄讀這些學校應該是可以。目前的困難仍是人手不足,程度參差,而且很少是剛好靠近宣教士工場的。

私人辦的雙語(中、英)學校系列(有點像連鎖店)已頗有規模,這是由於中國逐漸現代化,部份人已富裕起來所應運而生的,收費固然昂貴,一般差會不一定能付得起。我很鼓勵有宣教心的基督徒教師裝備自己投入這一種學校去帶職事奉,長遠來看,這類學校會像全球各大城市的「美國學校」一樣越辦越好。

4. 華人差會正在努力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已取得幾個差會的支持,同心投入發展位於西馬檳城的 Dalat School, 這學校本由宣道西差會主辦了約七十年(1929年始),師資都是長期宣教士,因種種原因,決定開放由數個差會合辦,美南浸信會立即嚮應,香港的差傳聯會也考慮加入,並擬徵召一位老師任教及一對夫婦任舍監(應該稱為宿舍叔叔姨姨更貼切),1999年開始提供給跨文化,華人宣教士子弟教育者的訓練,計劃於公元2000年開始接受華人宣教士子女入讀。

這是一個很值得去動員的教育方式,香港 - Dalat 將以他們寶貴經驗激勵其他華人差會,在別的工場與別的宣教士子弟學校合作,投入人力物力,為華人宣教士子女提供華文教育和本色文化的宿舍生活,孩子們白天仍是在 Dalat 接受英語教的各科課程,下午回宿舍再學習華語(或廣東話),傍晚和早上起居是略帶中國式的群體生活,任舍監的宣教士必須懂得西方文化,心志穩定,對孩子們既有愛心又管教有方。這樣,孩子自然會舒適地在兩種文化中運作自如(白天:英語;早晚:華語,就有點兒像在美歐的華人家庭),而 Dalat 學校的屬靈氣氛極好,也積極培育學生的靈命,這將是華人宣教士父母的大福氣。

本文暫略去討論家庭學校(home school)和純西差會宣教士子弟學校這兩個模式,讀者欲要了解這方面,可參閱陳佩英著「宣教士父母錦囊」p.105-107)。因為華人宣教士多半不會選擇 home school,而純西差會辦學已趨於式微,日後將興起的是亞洲人辦的基督化中小學或國際學校。

四. 子女教育方向的引題

  • 父,母親屬同一文化嗎?你們期望將來孩子的母語是什麼?父,母親不同種族的,更要二人同心定出方向,文化優先次序等。(照筆者觀察,孩子們較傾向母親的文化)
  • 當有一天,孩子比你更西化,或比你的中或英文程度更好,你介意嗎?請你試試和不同文化的兒童和少年溝通一下(例如,你的母語是英語,試和在中國長大的少年用國語交談,你感到自在嗎?)你願意為著孩子,去學習另一種語言嗎?
  • 你介意孩子有可能和工場中的當地人,或同學中的西方人或其他亞裔結婚嗎?換句話說,保持孩子成為「純中國人」的意願有多高?是否一成不變?
  • 你介意孩子的華文不好(或不會)嗎?試試和不會華文的華裔兒童交談,如果他們是你的兒女,你滿意嗎?
  • 你明瞭常常更換學校,失去朋友的痛苦嗎?請看一些MK們肺腑之言。
  • 你重視孩子們跟神的關係嗎?你會把靈命成長看得重過學術成就嗎?試深入觀察不同的宣教士家庭,及自我省察價值觀等等。
  • 在選擇學校時,你是 a).尊重孩子的意見,b).完全照他們的心願去決定,還是 c).以他們的意見為參攷及你在神面前的領受為決定?
     


總 結:

過去,華人宣教士多採用西差會MK學校,今日,這些學校內亞洲人佔一半以上的,由此帶給我們一個訊息是:華人喜歡西方的教育方式,但未肯出力去辦這樣的優質基督化而兼備華文英文的非填鴨式學校。華人宣教士,華商,移民都在增加。華人教會和家長應大大鼓勵子女從事教育,影響政府決策,和教會辦學的決心;又應鼓勵華人投資辦學,像東南亞上一代的華僑一樣;使華人的下一代有優質的教育。

華人宣教士在面前十年仍須為子女教育大傷腦筋,就讀差會辦的宣教士子弟學校仍是首選之一。差會需要助宣教士籌足子女教育費,幾間差會可以為 MK辦成長營,讓他們彼此認識,認同身份,齊來學習母語,接受心理測驗等(註:每個宣教士出工場前均須接受心理測驗,以助他們成功地跨越文化的,他們的兒女也有這方面的需要)。不應勉強每一宣教家庭都選擇當地學校,差會應彈性處理,請教這方面專長和有經驗者之意見。

華人宣教士應看重子女的華語(母語)教育,及早曉以天國大義為他們代求,好叫他們常常經歷神,心靈強健,預備他們有可能在12-15歲時離家升學,迎接多元文化,成為國度人才;也要為他們進大學所須及早儲備基金。

 

註:

  1. 海外學人第297期,台灣政府實行「常態編班」(十九校常態編班獲獎 p.13- 14, 實驗學校可望合法化 p.15)
  2. Dr. E.J. Boyce 為澳洲 Pacific Hills Christian School 校長
  3. 今日華人教會 1998年8月 「Q 陣疑魂」p.13

(作者為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宣教訓練導師)
 

 

 

中華福音神學院•宣教中心•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01號
更新日期 9/1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