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中華福音神學院



                397  期  十一月號

■ 詮釋學與神學概況 

■ 華神新課程介紹  NEW
■ 學院動態
新生見證
■ 從新得力的安息

 

                                        







       
研究中心 

意義成為實在-聖經須透過信徒的信仰實踐才得真正詮釋

研討會的第二場由靜宜大學哲學老師柯志明就「意義成為實在」發表專題。柯老師溫和但堅定的語氣,將大會的提升至另一個層面的思維情境,暫時超越大會原本期待的矛盾之爭。他勇敢的宣稱「理解上帝的啟示」是一件狂妄的事情,因為啟示是奧秘的,無論任何有名望的聖經學者、神學家,都不可能從啟示的內部來了解啟示,只能以外部性的、個人角度的來描述啟示。基督徒雖然不能完全明白啟示的奧秘,但無須因此否認接受上帝啟示的事實。換句話說,基督徒雖然承認上帝對他啟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能完全了解啟示,然而,他的責任應是努力去明白、描繪上帝的啟示。

在此前提下,柯老師所謂「聖經的徹底詮釋」實意指「上帝的啟示跟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的探討。關注於「在我們的存在及信仰處境中,人如何接觸啟示呢?」的課題。他個人的基本神學前提,是認為人之所以能接觸啟示乃因上帝主動決定、不是人的決定,即所謂「啟示先於理解啟示、理解啟示先於詮釋啟示」:當人類談論上帝的時候,不可能憑空而談,必須有所依據(即啟示),藉此才能談上帝。上帝大可關閉啟示的大門,但是祂主動啟示人類的行為,是一種慈愛的表現。不止如此,祂還願意讓人理解啟示,而且讓一般智商、知識的人都可理解。啟示是清楚的。在此,並不存在詮釋的問題,而只有願意接受與否的抉擇。因此啟示具有優先性,「先有啟示才能了解啟示,也才可能詮釋啟示」。此外,啟示有獨立性;是故,我們無須過分強調群體、時空、文化、傳統、多元等的差異。即便差異存在,但上帝超越這一切,這一切就不會成為上帝向人啟示的攔阻。因此,我們應強調多元中清楚、統一的部分-耶穌基督。

如此,柯贊同以基督為中心來談啟示的詮釋:耶穌基督是我們理解啟示的對象和條件-基督藉著聖靈內住於我們,而聖靈就是上帝,祂自己進到我們裡面,提供人類理解上帝的條件。因此,詮釋啟示必須以「唯獨上帝」為原則。由於談啟示不能離開上帝,所以柯亦認同彭國瑋老師以聖靈論作為詮釋的進路。既然上帝的超越性可以超越一切攔阻我們理解祂的障礙,所以,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回應上帝的啟示,而「相信」是唯一的辦法。「相信」是一個基於上帝啟示和恩典而來的謙卑舉動,基督徒的相信一定帶出行動。既然相信啟示,必然帶出回應啟示的行動,透過行動展現了上帝啟示的內涵。如同基督道成肉身,透過具體行動,讓語言意義成為可見的實在;此為基督徒徹底詮釋啟示的方式,透過行動使我們連結於道、他人與上帝,才能使我們反省我們對啟示的理解、反省他人(包括非基督徒)、世界與啟示的關係,如此詮釋才「徹底」。而耶穌基督是這種詮釋法的典範。例如,一個非基督徒的受苦與上帝啟示有何關係?因著有你這位基督徒的行動,才把這種關係表現出來,正如耶穌為受苦世人而來的行動。如此,啟示得到徹底的詮釋。

如何避免言說「上帝說」-讀者不要以自己的詮釋取代文本

第三場由曾慶豹老師發表「聖經詮釋的否定神學」。他首先強調「聖經文本(經文)不等於上帝的話」,或說,不要把「作者說」(其實是讀者自己說)等同於「上帝說」,不要用讀者自己的詮釋來取代聖經文本。曾老師以退為進,提醒我們不要冒用作者之名代替上帝說話。作者已經死了,死無對證,歷史真相已無法還原,所以讀者不要冒傳聖旨。第二、他指出文本(經文)與信息(指讀者、信心團體的解釋)與歷史真相三者之間是容許某種程序的差距的。經文(文本)可能是那信息,但是那信息不一定等於人的事實或歷史(真相)。也就是說,文本不一定是真相。所以,「文本始終是開放性的,可以容許多元的解釋」。詮釋學不是恢復作者或讀者,而是文本本身;所謂「文本以外無一物」-回到文本-是改教時期回到聖經的一種表達。他的詮釋法是以三一神論為中心,認為基督必須藉由聖經來表達,而聖經是「上帝」的話,讀者透過「聖靈」認信聖經中的基督為「基督」。此點與彭、柯以基督為中心的詮釋聖經略有不同。第三、他強調信心不是一種空洞或孤立的態度,聖經的權威是建立在它是否指向對耶穌的見證,認為只有當經文能夠帶領我們了解福音宣道時,它才算發揮了功能。第四、聖經不是印證我們想法的工具,相反的, 聖經常反對我們的自以為是、習以為常;我們在上帝的話語前,除了認定自己是罪人以外,其餘都是附加物。曾老師在其論文之附錄部分特別提到他對「以經解經」、「聖經無誤論」等福音派關於詮釋學的傳統看法,但礙於時間有限、無法一一交代處理這些敏感問題,殊為可惜。

回應人蔡麗貞老師提問,質疑我們要把作者或聖經原意置於文本下?還是文本就是代表歷史真相?聖經是有選擇性地篩選史料,或有目的、有企圖地編輯過歷史事實?蔡老師認為,發掘聖經的歷史真相,難度比追蹤報紙報導的真相高上好多倍。因為目擊者、當事人已經不在人間,連報導者也已作古,歷史真相更難還原。

此外,蔡老師認為曾文引用G. EbelingWord-Event(「言說事件」)的理論得到「除非存著『信仰』,否則『經文』或『正典』只是一個普通文體,離開了信仰的神學態度,不可能從聖經中得出任何權威性的結論」的看法,有其危機,因它似乎暗示經文是否為上帝的話,要靠人的信心與否來決定。她舉例歷史上以色列人大都沒有信心,難道律法書就因此不算是上帝的話?蔡老師有力的引用保羅質疑道:「難道人的不信,可以廢掉神的信嗎?」此點見縫插針,發人深思。

綜觀本次研討會,可說是十分精采。講員充分表達、回應人認真果敢;唯發表人的哲學術語及論述方式,與會者若非略有哲學基礎,恐怕還需事前多加用功才能跟得上講員的思維。許多來賓期待日後神學教育應加強哲學的訓練,以應付教會內外各種思潮的衝擊。此點正是研究中心歷年舉辦研討會的宗旨之一,希望教會能給予學界繼續支持、鼓勵。(續393期七月號院訊/全文完)